一周军评:中国新机井喷,“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”

一周军评:中国新机井喷,“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”

屠维公子 2024-12-29 滚动新闻 31 次浏览 0个评论

【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基】

精彩纷呈的一周刚刚过去,共和国武装力量下一代海空尖端装备,突然间以最为集中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,给全世界最强烈的震撼,可谓“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”。

一周军评:中国新机井喷,“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”

这个“圣诞树”已经迭代到遭不住的地步了

“真正的银河战舰”: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

“这是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能力和认知,做出的一点探索和研究。”——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海峰

“这是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能力和认知,做出的一点探索和研究。”——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海峰

故事自然要从最早出现的最强震撼说起。这个“两石激起千层浪”的话题,要聊起来可谓千头万绪,似乎从哪一点都可以切入展开,但笔者还是想从那架伴飞“银杏叶”的“牛夫人”——歼20S说起。毕竟,那是一架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空军,都足堪担当“头等主力”的先进机型。

一周军评:中国新机井喷,“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”

展开全文

特别是换了新型发动机之后

本届珠海航展上,官方对歼20S的介绍如下:“它不仅拥有优异的中远程制空作战能力和对地、对海精确打击能力,还具有突出的态势感知、电子干扰和战术指挥控制能力,以及有人/无人机协同作战能力”。相信大家都会认可,以上几句话也完全适合用于形容“银杏叶”和它的北方兄弟。而其中的“电子干扰能力”,堪称从歼20S通往新一代飞机之路上,与“有人/无人机协同作战能力”同等重要,却总被人忽略的一环。

随着装备建设水平和训练标准的提升,以“擎电”电子战演练融入空军实战化训练“五大品牌”为标志,我军在五代机与电子战飞机配合使用领域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。实践证明,这一曾经在演习场上无往而不利的“强强联合”,仍有一些空子可钻;特别是对抗双方都有远程空空导弹的情况下,目标巨大、飞行迟缓的运9平台电子战飞机的前出阵位被严重压缩,导致其掩护范围大为下降,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五代机的战术应用。

一周军评:中国新机井喷,“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”

尽管美军频繁展示AIM-174B超远程空空导弹略显刻意,但这款“空射标准6”的确对我军大型机形成了新的威胁。

另一方面,近期加入“擎电”的歼16D展现出了电子战“险中求胜”的另一面:凭借远胜于运9平台电子战飞机的机动能力,歼16D在掩护阵位选择上更为灵活,面对敌反制手段时的后手也更多。在几次典型对抗中,处于数量劣势的歼16D与被掩护机灵活组合,虽然付出了一定“损失”,但基本确保了打击机群任务的高质量完成。

能够与五代机协同运动的电子战机有如此效果,那么能否让五代机、乃至下一代飞机自身也成为一架强大的电子战机——美国在发展F-35时曾经寄予的这个梦想,也成为我军对新一代空中平台的期许之一。

因此,作为重要的技术过渡,歼20S的开发过程不仅为歼20A积累了经验,更是由此确定了哪些新功能是无法通过继续改进歼20,只能靠下一代飞机实现的。

要想让“突出的态势感知、电子干扰和战术指挥控制能力”更为显著,甚至成为新机区分于五代机的重要特征,那么必然需要新机如同大型特种机一般,将相当部分的空间和重量留给相应的任务设备(对设备集成度要求更高)。再加上远胜于歼20的武器携带量,特别是不适合无人机部分携带的大型载荷,意味着新一代空中平台的有人机部分必然体积庞大,越来越像“飞行的战舰”。

一周军评:中国新机井喷,“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”

战术飞机上(除米格-31/苏-34之外)极其少见的小车式主起落架,说明了新机的“吨位”相当可观。既要采用具备全向隐身特性的无尾布局,又要让这个“大块头”维持仍堪称灵活的机动性,对“飞控仙人”们的要求比歼20时代更进一步。

犹记得十年前歼20的2011号原型机亮相时,其耳目一新的银色涂装,被网友们誉为“银河战舰”。而当一架飞机具备完善的态势感知与信息整合能力、足以单机形成多种对抗手段的电子战能力、涵盖远中近程的打击武器、还能够控制其他飞行器为之提供更强大的态势感知/打击范围时,“银河战舰”更为名副其实——现代化战舰的核心能力,不也正是如此吗?

一周军评:中国新机井喷,“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”

“它不是战斗机、不是轰炸机、不是战轰机、它是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。叫它‘空中驱逐舰’或者‘空中巡洋舰’也许更准确些……用海军概念去理解他们的下一代空中系统会更好”——可见还是有反应足够快的洋人的

所以如果以战舰的标准观之,正如当代新型战舰很少有哪艘会强求40节以上的高航速那样,作为一艘“空中驱逐舰”,新机对动力系统的要求,也将迥异于歼20及其之前的历代战机。而在理解这一点之前,出于习惯使然,每次看到一款国产新机试飞的画面,第一反应总要看看它的发动机是什么,结果新机独特的并排三发布局和喷管/后体一体化设计,倒是让人对具体型号“难得糊涂”了。

不过,从《航空学报》刊载611所总师王海峰谈及新机与发动机协同设计对动力系统的要求,仍可得出结论,实现前文描述标准的新机在传统双发构型下,若采用四代小涵道比发动机改型,虽可满足超声速推力与发电功率指标,但航程无法达标;若采用三代中涵道比发动机改型,则得到一架缩小版高速B-21——亦即2010年前后空军设想的“隐攻”或“远攻”方案。显然,它们均不是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有人机部分的理想选择。

一周军评:中国新机井喷,“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”

对机务工作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,并排三发布局对于部队的日常使用维护是一个巨大挑战。但在满足要求的新发出现之前,撑住“不可能三角”的三个顶点只此一途

记得十几年前笔者这一代学习航空发动机专业的本科生入学时,当时的梦想还是尽可能提升推重比,保证可靠性,早日甩掉俄发这根拐杖,为一颗更强大的“中国心”奋斗。梦想之路虽然漫长,但一代代人的坚持,终于让我们看到了涡扇15装在歼20A/S上。

然而今天,新发的目标在我们这代人看来,已然有些“反常识”:“保持适当的机动性,但优先确保飞机藏得更好、飞得更远、装得更多、开得更稳,不要太在乎起飞推重比”——至少机体平台的小车式主起落架和并列双座布局,确实也在提醒航发方面:主机所都没那么在乎减重减阻了!

一周军评:中国新机井喷,“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”

这部分内容已经足够清晰明确,节选自2024年1月19日《航空学报》网络出版论文——王海峰:《高性能战斗机与发动机协同设计关键技术》

航发领域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局面,导致过去一代代航发人为提高每一千克力的推力夙兴夜寐,为解答用户对交付产品的每一项质疑殚精竭虑,很难有余暇关注思考下一代战机发动机该向何处去。而今好不容易缩短了差距,又要紧跟“空中战舰化”的作战平台走上从“个别指标为王”到“实现任务优先”的发展新路,航发人的新征程仍将是一番披荆斩棘。

言归正传,作为“银河战舰”的“编队属舰”,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的无人部分同样值得笔墨伺候。

你可能想看:

转载请注明来自昆明市龙森商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一周军评:中国新机井喷,“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”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Top
网站统计代码